一幕。
“那些是什么东西?”子西指着正在缓慢靠近的攻城塔。
其实,尽管叫不出名字,子西能够猜测到一定是一种攻城的器械。
楼氏制造出来的攻城塔,它比城池的城墙略高一点,有一个基座底盘,底盘之上装有轮子,基座之上是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设施,每一个隔层里面都有用于攀爬的梯子,前、左、右三面用木头封闭起来。
高约八米和长六米、宽五米的攻城塔看上去就像是一台巨兽,向前推进时期为了减轻重量,只有最高那一层站着几名弓箭手,左右和后方正在推动的人手起码三十名。
仅是看结构的话,攻城塔制造起来好像不困难?其实,要说难度的话,主要体现在基座上面,以及整体是否坚固。
装有轮子的基座最有难度!
楼氏制造的攻城塔,基座的轮子厚度很宽,数量达到了八对一共十六个。主要是整体的重量太夸张,寻常的轮子肯定撑不住,轮子数量少也容易崩了。
因为守军不知道该怎么针对攻城塔的关系,没有抛油罐再射火箭,攻城塔没有蒙皮或是沙袋。
其实,别说是郑人,当前见过攻城塔的人,真的没有多少,自然也不知道怎么针对,更是叫不上名字。
只不过,攻城塔出现在战场上,看它的高度就能够猜出具体作用了。
西子知道那些巨兽一旦抵近城墙,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奈何就是没有见识过,不知道晋军会怎么使用。
因为第一次面对攻城塔的逼近,所以子西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是命令城墙上的弓箭手朝推动攻城塔的晋军射箭。
这个应对方式肯定正确,只要消灭推动攻城塔的士兵,可不就让攻城塔不再靠近了吗?
哪怕攻城一方会持续补上推动攻城塔的士兵,起码也可以延缓攻城塔靠上来的时间。
对于守军来说相当要命的事情是,他们的弓箭手确实一直在向推动攻城塔的晋军射箭,中箭倒下的晋军士兵却是没有几个。
看场面,好多推动攻城塔的士兵,他们身上插着或多或少的箭矢,仍然在坚持推动攻城塔向前。
这当然是因为负责推动攻城塔的人身上披甲了。
“或许需要改进一下,比如在推动人员前面加上挡板?”楼小白一边看着,一边开动脑筋思考。
晋军是从四面向“管”发动攻势,每一边分别动用了四座到一座攻城塔。
应用的攻城器械当然不止有攻城塔一种,云梯、井栏必定会上场,其余早有的普通梯子数量最多。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攻城塔进入守军弓箭手的射程之前,攻城部队保持了一致的推进速度,等城墙上的守军弓箭手开始射箭,其它较为轻便的攻城器械开始加速。
那期间,晋军可不会光挨射,一同推进的晋军弓箭手抵达可及射程进行反击。
城池攻防战的第一阶段,两边的弓箭手极力输出,城下城上箭矢激发,一时间看着仿佛飞蝗在乱窜。
子西在晋军弓箭手反击之后,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也是为了不让城池失去指挥官,很惜命地离开了城头。
“晋军四面展开进攻?”子西得到这个消息,脸上表情非常错愕:“怎么会这样子呢?”
在春秋后期之前,发生的攻城战其实很少。即便是爆发城池攻防战,进攻方一般只会两面佯攻一面主攻,必定留下其中的一面不打,乃至于留下不打的那一面城墙允许敌军撤离。
围三阙一的战术而已,主要是不想激得守军拼死抵抗,增加攻打的难度。
楼小白下令对“管”发起全面攻势,一来是获知城内守军只有八百不到,再来就是为了检验军队。
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