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时运不济(2 / 5)

他们待过的地方就需要标注上①、②、③……等等,用来进行区分,不然看地图有太多叫“许”的地名。

魏相能够就看出魏颗在犹豫,说道:“很难依赖斥候的侦查,只能赌了。”

楚军的先锋之前与他们相距不到十里,主力通常会在先锋部队的后面十里左右。

因为公子罢是想率军撤回“方城”后方,一定会避免被纠缠上,等发现先锋部队遭遇到晋军,肯定要立刻更改行军的路线。

楚国修筑的“方城”太长,足足超过三百五十公里,公子罢实在是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路线能走了。

有一个疑问,晋国高层就没有想过趁“方城”防卫空虚,抓住机会夺取“方城”吗?

这个……,其实不应该有疑问的。

那个“方城”并不是一座城池,它是由很长的城墙形成防御链,可能相隔一段距离会有要塞或营盘,但是防御链真的很长很长。

目前的晋国不是对楚国实施灭国战争,夺取“方城”的某个城墙段或要塞、营盘,只能说用处真的不大。

要说能够起到什么用处,以当前的情况只能是,作用体现在拦住不让公子罢所部退到“方城”后方,或是设局埋伏公子罢所部。

夺取之后再长期占领?真的这么干,楚国君臣不会如丧考妣,反而会让楚国君臣欣喜若狂。

继续阅读

不是因为别的,晋军占领也支撑不起后勤,占领“方城”某段区域的晋军却有可能被楚国实施包围歼灭。

至于说,当前阶段夺取“方城”的某个位置,它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公子罢不一定会去哪个位置;即便是晋国高层猜到,公子罢发现某个区域被晋军占领,完全可以实施脱离。

什么埋伏之类?

知道六万大军是什么规模吗?

或者说,知道六万大军的行军状态,队伍会被拉得多长吗?

所以了,成规模的大军被埋伏,顶多也就是前导部队陷进去,不可能说一下子整支军队被埋伏。

遭遇埋伏又被全歼的军队,完全是主将不认输,也不肯舍弃一部分部队,以为能够逆风翻盘,头铁非要硬顶上去。

历史上的“马陵之战”就是那么回事,孙膑熟知庞涓的性格,有针对性的一次次诱使与刺激,才最终歼灭魏军且让庞涓羞愧自杀。

真正史实的战役,遭遇埋伏又被当场尽数歼灭的军队,讲事实就是少之又少。

遭遇埋伏之后,撤军期间被衔尾追杀导致全军覆没的例子更多。

只不过,哪怕是上面那种情况,所谓的“全军覆没”并不是全死了或被俘,意为:不再作为一支有实际价值的军队。

最后能够逃出生天,得以活命的败兵,其实是数量不少的。

魏颗敢统率不到一万的兵力主动迎击,有阻击的任务是其一,再来就是相信己方主力可以很快抵达战场。

事实是什么?驻扎在“棫林”的晋军主力发现楚军撤退,相隔两个时辰就行动了起来。

人走过必留下痕迹,别说是成规模的部队行军。

行动起来的晋军主力完全可以沿着楚军走过的痕迹追,哪怕楚军主动分兵制造假象,不可能沿途制造出大部队行军的痕迹。

所以,撤退中的楚军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会被晋军主力咬上。

有鉴于这一点,魏颗真不怕以少打多,哪怕是己方主力来得比较迟,怎么也不可能拖延三天以上。

而用一个“师”又一个“旅”的兵力跟六万楚军交锋,魏颗有绝对的把握坚持三天以上。

三天是魏颗做最坏的打算,他认为不出一天,己方主力就会赶到。

唯一让魏颗需要担忧的事情仅是公子罢会留下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