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 “荆州学堂,天下闻名,我一定要去那里学习!”一位年轻学子眼神坚定地说道。 越来越多的学子,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前往荆州学堂的求学之路。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背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荆州学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为国家效力。 一日,一位风尘仆仆的学子,叩响了学堂的大门。 “请问,这里可是荆州学堂?”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忐忑,又充满了期待。 门房老者微微一笑,点头说道:“正是。年轻人,你可是来求学的?” 年轻学子激动地点了点头,“正是!晚生听闻荆州学堂的大名,特地前来求学!” 老者赞许地看了看他,“好,有志气!进来吧。” 年轻学子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了学堂。 他环顾四周 一位学子匆匆跑进诸葛志的书房,“先生,门外有一位从江东来的学子,说是慕名而来……”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诸葛志的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手执书卷,眉头微锁,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笔尖在纸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桌上堆满了各地的舆图、户籍,以及学子们呈上的各种报告,墨香与纸张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房间。 为了让学子们真正学有所用,他夜以继日地研究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治理的方方面面,务求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他细致地批阅每一份学子的作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 讲堂之上,诸葛志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如春风般拂过每一位学子的耳畔。 他的目光温和而坚定,扫视着每一张求知若渴的面庞。 他时而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剖析经典;时而结合实际,生动形象地讲述治理之道。 他鼓励学子们积极提问,大胆质疑,启发他们的思考,点燃他们心中的求知火焰。 学子们时而埋头苦记,时而点头赞同,时而奋笔疾书,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字。 他们时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诸葛志展开激烈的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学堂的空地上,学子们分成小组,模拟着各种治理场景,争论声、辩驳声此起彼伏,仿佛一场微型的战场。 他们时而化身县令,审理案件;时而化身农官,指导耕种;时而化身工匠,研究技艺。 他们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管理者,肩负着兴国安邦的重任。 诸葛志站在高处,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蜀汉的崛起指日可待。 他知道,这些学子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正茁壮成长着,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充斥着他的胸膛。 他相信,在自己的精心教导下,这些学子们定能学有所成,为蜀汉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荆州学堂走出,带着诸葛志的教诲,走向各自的岗位。 他们如同散落在各地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蜀汉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春风拂过,学堂内外的树木摇曳生姿,枝叶间鸟儿欢快地鸣叫着,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诸葛志望着远方,眼神深邃,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这时,一位学子匆匆跑进书房,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先生,为何突然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地民情的调查组……” 走出荆州学堂的学子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般,散落在蜀汉的各个角落,带着诸葛志的教诲和理想,开始在各自的领域闪耀光芒。 一部分学子投身仕途,成为地方官员。 他们深入田间地
第306章 学府盛景育贤才(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