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志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正是他所期望看到的。 荆州学堂并非只是纸上谈兵之所,更要培养出经世致用的治国之才。 他相信,通过实践,这些学子定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蜀汉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翌日清晨,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 学堂门前,数十辆马车早已准备就绪,一群身着统一学服的学子们正兴奋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对实践学习的期待。 他们有的手持锄头、镰刀,准备前往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的辛苦;有的则带着测量工具,准备前往工厂作坊学习生产技艺。 诸葛志站在学堂门口,目送着学子们出发。 他仿佛看到了蜀汉的未来,看到了这些学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田间地头,学子们在老农的指导下,学习着耕种、播种、灌溉等农活。 他们挥汗如雨,却毫无怨言,反而充满了热情。 一位学子在休息间隙,拿起手中的麦穗,仔细观察,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工厂作坊内,学子们认真学习着各种生产技艺。 他们有的学习如何冶炼金属,有的学习如何制作农具,有的学习如何纺织布匹。 一位学子在操作一台织布机时,不小心弄断了丝线,他懊恼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然后重新开始操作。 数日后,学子们结束了田间地头和工厂作坊的实践学习,回到了学堂。 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疲惫的身体,更是满满的收获和感悟。 诸葛志召集所有学子,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 一位学子站起身,激动地说道:“先生,这次实践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劳,也更加明白了粮食的珍贵。”另一位学子补充道:“我学习到了许多生产技艺,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诸葛志对学子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他深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之才。 随后,学堂与地方政府合作,安排学子们参与地方治理。 他们有的被派往县衙协助处理政务,有的被派往乡里帮助解决民生问题。 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位学子在处理一起土地纠纷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地化解了矛盾,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另一位学子在帮助村民修建水利设施时,不辞辛劳,亲力亲为,深受村民的爱戴。 “先生,地方官府来信,希望学堂能够再多派些学子协助他们……”一位学子匆匆走进诸葛志的书房,兴奋地说道。 荆州学堂,原本一片静谧的院落,如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学子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于此。 琅琅书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曲,在学堂上空回荡。 起初,学堂不过几间简陋的房舍,如今却已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府。 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宽敞的讲堂内,座无虚席,学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先生的教诲, 书院的藏书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楼阁高耸,层层叠叠,仿佛一座知识的宝库。 数不清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学子们在书海中徜徉,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学堂的名声也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了荆州的大街小巷,乃至整个天下。 人们纷纷赞叹诸葛先生的远见卓识,以及学堂的卓越成就。 “听闻荆州学堂培养出了许多治世能臣,真乃国之幸事!”一位老者抚须感慨道。 “我儿若能进入荆州学堂学习,将来必成大器!”一位中年男子满怀憧憬地
第306章 学府盛景育贤才(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