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真事隐去假语存言(1 / 3)

正值中秋佳节,甄士隐来到仁清巷内的葫芦庙里。

要说这庙里也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寄住着一位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这贾雨村原出自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花光了盘缠,只得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往。

中秋夜晚,贾雨村站在庙院之中,仰头看着天空明月,又想到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于是搔首对天长叹,高吟一联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话音刚落,一旁便响起一个激昂的声音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贾雨村转头看去,见甄士隐正缓步走来,于是上前拱手道“岂敢,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

又问道“老先生何兴至此?”

甄士隐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贾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情。”便同甄士隐回到甄府书院中来,须臾茶毕,下人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款斟慢饮,渐次兴浓。

正当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贾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道“时逢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甄士隐击掌赞叹,大叫妙哉。“吾观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得接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于是亲斟一杯酒为贺。

贾雨村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

甄士隐不待他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平生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给贾雨村。

甄士隐又说道“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会之时,岂非大快之事耶!”

贾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心中并不感念,仍是吃酒谈笑。”

夜里已交三鼓,二人方散,翌日,贾雨村五鼓便起了床,早早离开了姑苏,进京去了,只留下了一封辞别书信给甄士隐。

清冷的早晨,浓雾未散,贾雨村登上入京的舟船,忽听岸边隐隐有歌声传来“仁清巷,人情巷,人情巷里人情忘。元宵节,祸起时真事者隐去,假语者存言。”

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

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女儿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等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里还英莲的踪影。

霍启急的直寻了半夜,到天明也没找到,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甄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全无。

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念?因此昼夜啼哭,几度意欲寻死。还不到一月,甄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妻子封氏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调治。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大概也是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虽有军民来救,但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