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2章 大唐文官体系调整下!成就奖励!(七合一章节!)(10 / 15)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嗯。

在这里。

李承乾最终的选择。

就是大抵选择与让中书省与内阁相同。

除了中书令,也就是中书省的主管,李承乾现在不想定。

其他。

凡是入了中书省的,李承乾都会加同平章事。

让他们位比宰相。

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

这可就相当于给李承乾了一个很大的智囊团!

“好了,除了霍光、荀彧之外,你们都给朕说说有哪些人可以进入中书省。”

“凡进入中书省的,朕都会加同平章事,位比宰相!”

总得来说。

这一波下来。

由于决断大权都在李承乾手中。

实际上,进入中书省,加同平章事,也就是参与李承乾大事论断。

实权,可能甚至还不如六部主官!

不过,地位上,可就不好比较了。

“敢问神主,中书令,神主可有人选?”

孙武斗胆发问。

“中书令,事关重大,不可草率,朕心仪之人,还未出世。”

微微摇头。

事实上,李承乾更想将中书省打造成一个属于他的智囊团队。

不过。

考虑到一些职能上的冲突。

毕竟,中书省还得是政务中心为主,故而,李承乾便是打算,让中书省走内政的路子。

即。

中书省之人,一定是内政大才!

“好了,你们还是说说,那些人可以入中书省吧。”

李承乾摆摆手,继续追问道。

“微臣觉得,中书省官员,日后再议比较好。”

“如今,有左右二相入主,暂时也就够了。”

“若是一下子让中书省扩张太多,一则有些混乱之感。”

“二则,未免给出外人以假象。”

“让外人以为神主在削权,削左右二相的权!”

说着!

孙武的话,也算是比较直。

径直便是剖析出了其中利害关系。

“嗯,也好。”

李承乾觉得也是。

反正。

这么一来。

中书省有荀彧、霍光入主,也算是暂时成型。

后边再增添什么人。

那是后边的事情。

现在也没必要过于着急。

反正。

中书省已经算是有了。

文官体系的标准也算是初步定了下来。

可以了。

“尚书省的话,尚书令一职,暂时由朕执掌。”

尚书省,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