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大战燕国流浪厨师(4 / 9)

最强厨神赘婿 回锅肉片 14511 字 2020-07-11

,把糯米卷放上去,揭掉食品袋,滚满粉,这样就不沾手了。快速切断,用同样的方法滚上椰丝。炒黄豆面要有糊味,但是千万不要炒成黑色。蒸熟的江米粉要摊在盘子中。切粘面的时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会粘刀了。糯米粉100克、豆馅750克、黄豆粉150克。白糖水150克、桂花5克。糯米粉用水和成面团,蒸锅上火烧开,笼上铺湿布,将和好的面团放在蒸布上,盖上锅盖,上笼大火蒸40分钟。黄豆粉炒熟。白糖水、桂花兑成糖桂花汁。将糯米面裹上黄豆粉,擀成片,抹上豆馅,卷成筒形,再切成小块,浇上糖桂花汁即可。

钟天正准备了,主料有糯米粉适量,辅料有黄豆面适量、红豆沙适量、温水适量。准备好材料有糯米粉、黄豆面、红豆沙、温水。糯米粉倒入容器,加入适量温水,揉成光滑滋腻的面团。在盘底抹一层香油,将面放在盘中,包上保鲜膜。上锅蒸,20分钟左右,前5~10分钟大火,后面改小火黄豆面倒到锅中翻炒,炒成金黄色,并有一点点糊味。(有糊味≠ 炒成黑色)。待面蒸好取出,包入抹少许油的保鲜膜上擀成片。切去边角,将红豆沙均匀抹在上面,从一头卷成卷。在最外层均匀的撒上黄豆面。

豆面卷子起源于东北地区,在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东北地区,铁岭等地)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满洲地区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粘豆包、年糕喜吃粘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粘食耐饿。“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钟天正准备了,驴打滚的制作配方不需要那么精细,只要把面团的柔软度和好就行了,白糖这些加多加少看你喜欢的甜度。水要慢慢加入,不要一次全部倒进去了,万一不小心倒的太多太软了,不要担心,可以再加些糯米粉进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黄豆粉我是买了熟的黄豆粉,刚好小区里摆着我就顺便买了一包,一般菜场里的黄豆粉是生的,生的只要在锅里稍稍炒一下,颜色变原来的加深点就可以,动作要快,很容易焦掉。火不要开的太大,面团蒸好取出的时候有点粘,满难擀开的,只要在擀面仗上刷上 植物油就可以操作了,切的时候刀要粘上冷水。配方也没个明确只要是豆沙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豆沙比较纯正。糯米粉适量,白糖适量,水适量,黄豆粉适量,根据人数可增减糯米粉等量。

为什么叫驴打滚?是指成形后滚于炒豆面中,似驴爱在黄沙土中打滚?这一点人们不太清楚,连清人写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也觉得不可思议。有诗为证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进一步指出称:“黄米拈面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豆面中,成球形,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不去考证叫驴打滚的起由,反正它是一种北京传统名小吃,可入北京习俗之列。至于张江裁先生讲的:“近年则少见矣”的议论,已属过去。撞长小吃制作的南来顺饭庄和它的分店,常年均有驴打滚的供应,这一点是北京人可以一饱口福的幸事。

北京人食“驴打滚”豆面糕的历史,爱吃豆面糕的习俗已很久远。据张江裁出生年月无可考写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中记载称:“驴打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