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 要不要收购院线?(二)(1 / 2)

前文说道的电影制作公司和院线集团的地位问题还是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赚钱,谁也不会彻底把谁得罪死,你好我好大家好,共同把人们的钱包掏空才是王道。

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发展,院线和制作方、发行方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足够的默契,大家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固定的合作模式,尽可能的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以此避免更大的冲突发生。

在北美,发行公司和院线的合作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议定保底价”模式,比如一家影院上映四周,要付给发行方固定数额的钱,也被俗称为“对du”,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大行其道,没办法,市场上的游资热钱太多,当然,大部分还不那么干净,而娱乐圈是公认的xi~钱圣地。

于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资金一股脑的涌进来,可这些资金的背后都不是专业人士,让他们从头到尾了解电影工业的操作流程纯粹是浪费时间,倒不如直接砸钱赌一把,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要知道,这些手握巨资的主从来不缺少魄力,直接用自己成立的小发行公司砸出一个高价,把电影直接买断,然后拿到电影院去放映,只要du对了一次,也就可以在业内站稳脚跟,之后无论是参与投资也好、参与发行也罢,路也就好走多了。

与普通发行相比,保底发行主要有两大特点或者说优势一是投资方在影片上映前就能回收原本在影片下映1年后才能拿到的票房分账款;

二是电影项目风险由投资方转嫁到发行方,因而要求保底发行参与者对影片票房有更精准的预期,但更多的是脑袋一热,被人用t一忽悠,就跟人抢破头用远超预期的保底价格砸下影片,来为自己搏一个前程。

当然,对于大公司来说,保底也是个非常好的盈利点,2013年,华艺兄dei曾为星爷的《西游降魔篇》保底3亿,票房超出3亿的部分,华艺兄dei的分成为70;此后,另一个发行巨头伯纳影业也为韩han的《后会无期》保底35亿,票房超出35亿的部分伯纳按40分成。

这两部影片的保底显然没有《心花路放》带来的话题度高。

在2014年,z影与摩天轮公司给《心花路放》片方支付了125亿,保底5亿发行,而影片最终票房为117亿。

此后,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发行方式,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甜头。

比如,西贝那个骗子的电影公司为吴玉森的两部《太平轮》保底8亿,ju角映画为超级大烂片《栀子花开》保底43亿。

像《美人鱼》、《后会无期》、《栀子花开》这样本身口碑一般而话题热度高的影片,保底发行是票房的助燃剂,让发行方获利很多。

但之后上映的一些片子,因为争夺蛋糕的人太多,导致价格保底价格飙升,最后赔个7、8000万都不叫事,死的那叫一个惨,也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了冷静,保底发行也就没那么疯狂了。

坦白来说,这是一种破坏市场的玩法,是不利于电影这门艺术发展的,所以好莱坞这边的发行巨头,除了在面对一些没地位没话语权的小公司拍摄的电影,或者针对那些来自海外想在美国博出位的电影之外,大家普遍还是喜欢另一种模式——分成。

一般来说,在每部影片上映之前,发行公司就会与院线就分成比例进行谈判,绝大多数情况下,采取一种9010的模式,第一周,用一部影片在一家电影院的总票房收入,减去一开始谈定的必要固定开支,再乘以90,就是发行商得到的提成(a);

而接下来,发行商可获得的票房收入每两周降低10,而放映商也就是院线相应地增长10,放映愈久能获得的票房收入比例更高。

但还有另一个保底的数字(b),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