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风云再起(2 / 4)

然的残酷。

相信有了“杨梁之战”的这一次例子,各国对于要不要在冬天开战,尤其是在野外对峙,一定会在事先进行更加详尽的考虑。

楚军仅是冻死就多达三万五千以上,冻伤的情况一定是一种普遍状况,他们竟然还能够主动发起攻势,很是说明问题了。

面对同样问题的联军,晋军固然受到了影响,很快晋军就对楚军采取了针对的行动;其余各国的军队,他们之中的许多国家却是瘫痪状态,只有齐军和宋军还有展开军事行动的能力。

联军的全体军事会议上,各国君臣叫苦连天,晋国君臣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同意失去战斗力的盟友将部队撤向后方,只是本该得到轮换的晋军却是需要留在战线上了。

“你们可以等到己方的后续部队抵达,再正式撤回国。”郤锜才不管一众盟友多惨,说过的话一定要实现。

什么情况?就是各国的轮换不抵达,他们一样不能走。

列国君臣早就见识了郤锜的强硬,出现那样的惨况,诉求仍旧得不到满足,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里简直就是恨极了。

“各部应该催一催,部队及早抵达战场,抓住机会击败樯弩之末的楚军,战争可以早一天结束。”楼令不是在进行缓和,只是告诉他们该有的道理。

联军这一边伤患众多。

楚军绝对比联军面临更严酷的窘境。

结果是,楼令话音落下,又轮到一众盟友进行诉苦。

那些国家的君臣,他们要是在意志上能够跟晋国或楚国的君臣比拼,轮得到晋国或楚国称霸吗?

一个国家的民族真的优秀,该国家一定可以发展起来。

要是一再宣扬自己优秀,结果悲惨了几千年,很容易让人纳闷到底优秀在哪里。

“我的意见是,集中你们还能打的部队,尽量参与到接下来的战事,争取快点击败楚军。”楼令说道。

有些国家的人露出诺有所思的表情,随后表示愿意配合。

他们是真的受够了这一场战争,比谁都想赶紧结束。

中行偃眯着眼睛注视楼令,心想:“这是一点精锐都不给列国留啊。”

能够在这一次的冬天在野外幸存下来,尤其是保持着战斗力,家庭环境和身体素质毋庸置疑。

很多国家的精锐也就那么多,损失完了就再也得不到补充,要是真的将精锐消耗光了,能够继续保存国祚纯粹就是侥幸。

中行偃知道楼令想干什么,很怀疑这一次大战结束后,参战各国会是什么下场。

站在身为晋国高层的角度,中行偃当然认为楼令那样做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免觉得楼令实在是太阴狠了。

是的,中行偃对楼令的印象,逐渐转为阴狠这个认知,很难免感到忌惮,并且加强提防意识。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楼令确实挺阴狠。

可是,楼令是为了晋国的利益而去那样做,得利的将是整个晋国。

因为楼令的阴狠而直接或间接获得好处的晋人,他们应该认为楼令乃是一名英雄,不该视为一个该下地狱的恶魔。

如果因为某人的做事方法,不去分辨所处的立场,获利之后再敌视?这样的人,比奸细还可恨。

“下军将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主动扩大交战的规模?”郤锜问道。

楼令正色说道:“我们难熬,敌军比我们更惨,一定要给敌军施加更大的压力。”

当前还没有“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同时也没有这样的观念。

毕竟,在“杨梁之战”爆发之前,约个地点进行堂堂正正之战,才是诸夏大地的战争主流。

楼令确确实实能够猜测到楚军当前有多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