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斟酌再斟酌(1 / 6)

在当前,晋国与楚国皆已集结大军,算是一种半明牌的局面。

楚国集结了将近三十万的大军,出动其中的五万东进,剩余的二十五万大军屯驻在“郢”附近。

晋国集结了四个满编军团,一共十五万的大军,一样是屯驻在自家都城的“新田”郊外。

看上去晋国集结的兵力比楚国少,世人却是知道两支大军的质量存在不小的差距。

毕竟,晋军集结起来的十五万大军都是战兵。

什么是战兵?最为起码是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并非胡乱拉壮丁凑人头。

这十五万晋军里面,“羡”的数量约是八万,讲实话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来自卿位家族的“羡”,他们的战斗力可能跟普通贵族的“士”和“徒”相差不大。

只是来自楼氏的“羡”,他们的战斗力超过普通贵族的“士”和“徒”不少,可能跟其余卿位家族的精锐可以抗衡了。

楼氏的“羡”训练程度不低,并且经常集结起来训练,配合度极高。

要是算上列装的装备?比如楼令这一次出动一个全员披甲的“师”,他们虽然是由“羡”组成,但是战斗力一定超过其他卿位家族的精锐。

一个国家的军队自然不可能全一样,一定区分王牌、精锐、普通、炮灰等等。

楚国的三十万大军,总体质量上不如晋国的十五万大军,主要是体现在楚国总习惯凑数量上面。

这一次,楚国那边光是拉的蛮人就超过十万,世人也知道楚国贵族喜欢拉农夫凑人头的尿性。

所以了,别看楚国与晋国得到兵力差距一倍之多,看好楚国的人压根就不多。

可能连楚国君臣对自己都不是那么看好,要不然他们的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哪可能在自家都城周边逗留。

要知道一点,大军集结起来之后,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物资,不是存在特殊的原因,哪会集结了大军而不展开行动呢。

关于上述那一点,晋国这边同样感到难受,只是晋国更加等得起。

目前该感到着急的是楚国,是他们想要扭转劣势,晋国是占优势的一方。

“楚军北上,攻打郑国或宋国的可能性最大?”郤锜召集一众卿大夫进行会议。

中行偃比较笃定地说道:“应当是郑国。”

“郑国扛不住压力,一旦他们投降,可以稍微增加楚国的声势。郑国重新站在楚国那边,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挥军进行讨伐。在那期间,楚国有时间入侵宋国,争取将宋国打残。”中行偃给出了理由。

郤锜习惯性地看向楼令。

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跟楼令总是能够提供正确的建议关系最大。

自己拿不定主意,有一个能够信赖又很靠谱的人可以提供建议,为什么不听呢?

这样的次数太多,郤锜对楼令养成一种依赖就很自然而然了。

在刚才,中行偃说一句话咳嗽了数十次,着实是看得楼令频频皱眉。

别误会,当前座位分开,互相之间的距离有个两米以上,不至于被溅到唾沫星子。

主要是楼令怀疑荀氏有遗传性疾病,还是风险最大的肺部疾病。

“要是中行偃近期病逝,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啊!”楼令心想。

荀氏当前内部不稳,一旦中行偃病逝,过于年轻的中行吴不止内部难以服众,在外也会被当成小年轻看待。

一直遭到压制的智罃等中行偃病逝,不用想也知道会有动作。

智罃的动作不会是直接脱离荀氏,相反会待在荀氏内部极力啃咬吸血,用以在短时间内壮大智氏。

为什么楼令认为中行偃病逝不是好事?因为楚国正想跟晋国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