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晋国可以取代周王室,又或是完成天下归一?
有一句怎么说来着?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
所以,楼令并不认为一定需要立国,当千年世家其实更香。
有一个例子,历来并不显赫的张氏,他们从西周就开始主动开枝散叶,几乎所有强国都有他们的族人在繁衍生息,搞到后世张姓也是独一档的大姓。
一旦楼氏不需要立国,楼令可以有许多新的玩法,本身就有很高的权势,再拿出知识传播天下,怎么都能混上一个先贤的称号吧?
要是楼令操作得当,成为继周旦之后的新圣人,机率无疑很大!
真的成了这样的局面,楼氏再怎么惨,不过也是复刻孔家的轨迹,哪怕成为世修降表的一个家族,怎么都还能高高在上。
那些就只是想一想而已。
只是稍微拐个弯,要启动新一轮的兼并战争,有那么多人表现得抗拒。
楼令对晋君周的说法是,他们多占一些,子孙后代不争气,也不至于一下子败光家产。
可能是晋君周年纪小,没有将楼令的话听进去。
楼令对中行偃说,趁他们能够做更多的时候,尽力去办成更多的事情。
结果是什么?中行偃非但没有什么触动,他当时看楼令的目光就是在看待异类。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面,讲实话就是楼令悟了!
没错!
楼令真的悟了!
世界上只有适用的制度,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代人的特有观念,大概只有孝道会被永远提倡。
没有多少人接受新的观念,对吧?
他们却是会角逐能够看得见的利益!
楼令悟到就是对外人在今后只做不说。
对内?子嗣或族人、家臣,便算是楼令的“内”了。
为什么要去那样做,做了有什么好处,能够对长久的未来起到什么影响,等等之类需要归纳且分节奏将观念和思想教导出去。
实际上,大一统观念并非一朝形成,那是历经近百年的战乱,很多人看到荼毒遍地,看到了民不聊生,也看到了自己的出路,由很多人进行思考或讨论,慢慢出现了大一统的思潮。
谁第一个归纳并总结不一定很出名,去真正实施行动且推行得到延续才能作为一个很重的符号被记载于青史之上。
例如说,奋六世之余烈的始皇帝,他完成了几代人的最终目标,世人只记住始皇帝,压根没有多少人知道“六世”究竟有谁。
关于大一统理论有两个,一个是商鞅提倡的武力一统,另一个是董仲舒建议的文化一统。文武两相进行结合,才让大一统变得完整。
楼令要从零开始,有很长的路要走。
“收拢部队,最迟二十天之后撤军。”
郤锜才是全军统帅,他不是事事都询问别人的意见,认为应该做什么,下达了命令。
由于时间仓促的关系,晋军在楚地的收获没有多么夸张,重大意义在于成功入侵了楚国的本土。
时间来到撤军的当天,晋军有序地向北撤退,会合了来自其他国家的联军,一路没有波折撤到郑国的土地上。
在晋军撤退之后,子革率军赶到“方城”附近,没有对晋军展开追击。
“追?你去追吗?”子革面对孙安的提议,脸色极其的不好看。
孙安之前并不在封地,应征去参加对吴军的战争,回到封地看着一片狼藉,心止不住流血。
“不追?连做做样子都不做吗?”孙安极其不甘心。
晋军肆虐之后的“叶”地,城池倒是没有陷落,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