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都要脸啊!(2 / 4)

份担当。

因为魏氏众人想要靠近郤氏的原因挺多,其中就包括当前的郤氏核心人物都比较耿直,他们也极其骄傲,不会去顾虑更多,有极大可能性吸纳魏氏进入圈子。

要说最重要的事情,主要是魏氏众人亲眼看着楼氏在崛起过程中获得了郤氏的多少帮助,认定自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楼氏。

许许多多的贵族,他们的想法跟魏氏一样,也就导致投靠或依附郤氏的家族不断增多,更进一步让郤氏的实力得到膨胀。

楼令当然看出那些事情,非常讶异或纳闷的事情是,他从郤锜或郤至这边得到的回馈,两人一致认为那些人依附郤氏再正常不过,没有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站在受益者的角度,不好让楼令明白去提,暗示则是必须做,只能哪一天郤锜和郤至能够搞明白了。

卫国进入国丧阶段。

他们排到列国通知的人,一般是会随之跟着使者团一块回来。

任何一个诸侯国的一国之君薨逝,一定要通知到周天子。

而周天子通常只会派出合适的公卿慰问,并不会亲自赶到臣下的葬礼现场。

半个月后,第一批抵达“濮阳”的使者团来自鲁国。

代表鲁国而来的是叔孙侨如,他第一时间前往宫城对卫国先君夫人以及储君衎进行慰问。

继续阅读

随同叔孙侨如一块前来的还有鲁国的史官,他将负责记录卫定公葬礼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列国谁来了,他们在葬礼上有什么表现,回国之后储存到典藏室。

另外会出现的史官来自“洛邑”,他所记录的一切也是放在典藏室,只不过这个典藏室在“洛邑”城内。

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概率是会追求身后名。

以前只有周王室拥有记录历史的资格,后来加上了一个鲁国,到现在列国也在自行记录,只是权威性质方面各自存在差距。

以顺序的话,自然是周王室最重,再来是鲁国,后面才轮到列国自己。

而列国的史书,它们在灭国之后会被胜利一方拿去,可能是毁掉,也能是胜利国藏起来。

等秦国扫灭列国之后,其实始皇帝一开始有派人将列国史书妥善保管,后面因为儒生侮辱始皇帝的生母,再加上一众术士乱跳,尤其是后面儒生在泰山封禅上耍了始皇帝一通,才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的“焚书坑儒”,焚的就是列国的史书,坑杀的大部分人乃是术士,少量儒生也在其列。

至于后面的儒生一直拿“焚书坑儒”说事,其实就跟二战之后鱿鱼一直强调乃至于夸大自己是受害者,不提到底做了什么才被惩罚一样。

当然了,后世儒生强调“焚书坑儒”,讲真话是有点乱认祖宗的意思。原因如上所述,始皇帝所坑杀的人,他们大部分是术士。

其实,一再进行强调,只是在保留“追究权”这么一个法理。

毕竟作为受害者,保留追究权不合理吗?不止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当借口,平时也能塑造内部的思想,遇事了天然可以使内部更加团结。

越后面,来到“濮阳”的列国代表更多。

“我们的代表是上军将(士燮)。”郤至刚刚得到这个消息。

不得不说的事情是,士燮的队伍经过“孟津”期间,在那边的楼氏情报人员已经向楼令送来消息。

所以是,楼令比郤至更早知道来人是士燮,只是没有说出来。

“这倒好,一下子在卫国有两位卿了。”楼令在提醒郤至,非必要就别出现在公众场合。

魏颗需要有自己的存在感,也是在进行又一次的试探,顺着楼令的话说道:“是啊,要是列国知道‘濮阳’有两位卿,他们要被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