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古文解析:举痛论篇第三十九(2 / 6)

进行调整。热者寒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正是遵循了周易哲学中平衡阴阳的原则。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脉,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从而缓解疼痛。这就如同在周易的卦象中,通过调整阴阳的力量对比,来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所展现的疼痛世界,如同周易哲学中的宇宙缩影。疼痛的发生与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诊断与治疗,是对阴阳失衡的调整与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着人体与宇宙的奥秘,感受着周易哲学的博大精深。

总之,以周易哲学的深度解析《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疼痛的本质与规律。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哲学与医学的完美融合。在探索疼痛奥秘的道路上,周易哲学将永远是我们的指引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二、《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黄帝与岐伯关于人体疼痛的病因、症状以及诊断方法的讨论。具体如下:

1. 疼痛的病因:

开篇黄帝问岐伯人体五脏突然疼痛是由什么气导致的。岐伯回答,经脉中气血流行不止,若寒气侵入经脉,会使气血留滞、凝涩不通,寒邪在脉外会使血少,在脉中会使气不通,从而突然疼痛。

2. 不同类型疼痛的表现与机理:

疼痛忽止:寒气客于脉外,脉寒收缩,牵引小络会突然疼痛,但得热后疼痛立刻停止;若再次受寒则疼痛持久。

痛甚不休:寒气侵入经脉之中与热气相互交迫,经脉满盛则疼痛不止;寒气停留,热气上涌,脉充大、血气乱,疼痛也会非常剧烈且不可按。

痛甚不可按:寒气稽留,热气上逆,使经脉气血紊乱,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而痛,按揉后血气散则痛止。

按之无益:寒气客于侠脊之脉,位置深按不到,所以按揉没有效果。

喘动应手:寒气客于冲脉,冲脉不通,气因之鼓脉欲通,会出现腹痛且跳动应手。

心与背相引而痛: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血脉凝滞、血虚则痛,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之热气至则痛止。

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脉环络阴器系于肝,寒客脉中则血涩脉急,导致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

腹痛引阴股: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在下相引,会腹痛牵引阴股。

痛宿昔而成积: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气稽留不行,日久会形成积聚。

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会突然痛死不知人事,阳气恢复则苏醒。

痛而呕: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会疼痛且呕吐。

腹痛而后泄:寒气客于小肠,小肠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会腹痛而后泄泻。

痛而闭不通:热气留于小肠,内热伤津,会肠中痛、大便闭结不通。

3. 诊断方法:

望诊: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其所属部位,通过观察面部五色,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可辅助诊断疾病。

切诊:看主病的经脉,脉坚实的为邪气结聚;脉充盛高起的属气血留滞;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

总的来说,《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强调了疼痛的多种表现和相应的病因病机,突出了问诊、望诊、切诊在诊断中的应用,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的原文与译文

《举痛论篇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