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暮春的风并未带来多少生机,反倒裹挟着肃杀与惶恐。大明江山在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关外满清铁骑的双重冲击下,如狂风骤雨中飘摇的孤舟,随时都可能被汹涌波涛吞没。
华山之巅,常年云雾缭绕,此时在这浓重的雾气中,风声呼啸,仿若鬼哭狼嚎。袁承志一袭青衫,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背负的长剑寒光隐隐。他站在峭壁之前,目光紧紧盯着壁上镌刻的金蛇剑法剑谱。这剑法是其师金蛇郎君夏雪宜耗尽毕生心血所创,剑招诡谲多变、凌厉狠辣,是袁承志在江湖立足、行侠仗义的倚仗。他每日都在此处研习,试图参透其中更深的奥秘,可今日,心中却莫名有些不安。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一个年轻的小道士,脚步匆匆,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奋力攀爬而上。他面色涨红,额头上满是汗珠,显然是一路飞奔而来。见到袁承志,小道士连忙停住脚步,气喘吁吁地说道:“袁大哥,大事不好!孙仲寿孙大人求见,说是有紧急军情相告。”袁承志闻言,原本就凝重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川”字,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底油然而生。他深知孙仲寿身为朝廷官员,平日里轻易不会上山,此番前来,必定是局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火烧眉毛的地步。
袁承志与小道士快步下山,片刻便来到华山派的议事厅。厅内,孙仲寿身着官服,虽已年过半百,但身姿依旧挺拔,只是面容憔悴不堪,两鬓的白发格外显眼,眼神中更是满是忧虑与焦急。见袁承志进来,孙仲寿立刻抱拳行礼,声音急切且诚恳:“袁公子,如今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如汹涌潮水般逼近京城,圣上心急如焚,急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我等久闻华山派侠义之名,诸位武功高强,心怀天下苍生,还望袁公子能率领华山弟子,伸出援手,助朝廷一臂之力,击退逆贼,解京城之围!”
袁承志听完,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他自幼在华山长大,虽对朝廷内部的腐朽与黑暗有所耳闻,但也深知天下百姓正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若闯王李自成攻破京城,改朝换代,百姓不知又要遭受多少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之苦。可华山派多年来一直远离朝堂纷争,一心潜心修炼,众人在这清幽的华山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如今贸然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实在是事关重大,不得不谨慎考虑。
就在袁承志陷入沉思、犹豫不决之际,孙仲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双手恭敬地递到袁承志手中,说道:“袁公子,这是令尊袁督师的亲笔信。当年,袁督师含冤而死,实乃朝廷一大冤案。好在如今圣上已幡然悔悟,为袁督师平反昭雪。这封信中,袁督师对公子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望公子能以国家大义为重,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挺身而出,与朝廷携手,共御外敌。”
袁承志双手颤抖着接过信件,那信封看上去有些陈旧,似乎经过了长途跋涉与岁月的摩挲。他缓缓展开信纸,熟悉而又刚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没错,正是父亲袁崇焕的手笔。信中言辞恳切,满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字里行间叮嘱袁承志要时刻以天下苍生为念,为了守护大明的江山,不惜一切代价,挺身而出,抵御外敌。看着父亲的亲笔信,袁承志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想起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他的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最终,袁承志一咬牙,下定决心,目光坚定地说道:“孙大人,我袁承志愿率领华山弟子,下山勤王!”
孙仲寿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神色,眼中泪光闪烁。他连忙再次抱拳行礼,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袁公子深明大义,实在是朝廷之幸,天下百姓之幸啊!大明江山有救了!”
于是,袁承志立刻召集华山派的众弟子,将下山勤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