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弘治皇帝,德行上确实值得称赞,勤政方面不算崇祯的话,也算是大明最后一个勤政的皇帝。
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将其执政期间称作是弘治中兴。
只不过有一个记载很令人商榷,这个记载就是大明的户数和人口数。
据《明实录》的记载,明初人口增长,到永乐元年、永乐十年,分别达到6600万和6500万。
此后便是一路走跌,直到成化年间,文人口中的昏君朱见深登基,面对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后续影响。
他顶着百万流民的烂摊子,硬是使得大明人口又暴涨到了6000万。
到成化十五年,此时大明人口的人口,是明实录记载中的巅峰,整整达到了7100万。
可是一代明君、中兴之主弘治皇帝当政期间,人口居然暴跌到了5000万。
从力行的改革来看,弘治年间基本没有改革,还不如朱厚照当权期间,进行的改革措施多。
所以弘治皇帝是真正的守成之君,没有太大的动作,勤修内政和私德,在士大夫眼中,这似乎就是完美的帝王。
可惜这位完美的帝王,真论起功绩来说,绝对比不上一代昏君朱见深。
……
三天后,东秦使团在登州海阳登岸,在进行通报之后,便在王珩的接待下,经各处驿站往京师而去。
不过一天的时间,阿信和张三风,就通过在马车的观察,发现此时的明国山东,虽然有高大富庶、人口众多的城池,可乡野之间却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贫民,这些人就如同刚到隔离区的灾民一般。
他们看见了官家的马车,一个个吓得跪在道路两旁,等着这些官家先过。
这件小事让阿信格外留意,他立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明国的官,决计不可能取信于百姓!
在东秦的官吏教育中,最多的就是要求他们,必须去了解老百姓想的什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
如此对比之下,阿信可以保证,明国的官,绝对动员不起庞大的民力!
又走一天后,王珩又在一个叫曲阜的地方,请东秦使团等候了半天,说是他们要去祭拜孔子。
阿信和张三风通过邱睿才的讲解后,才明白曲阜是个什么地方。也明白了王珩和马文升,为何要借机去祭拜孔子。
他们两个很吃惊,原来在明国,一个孔庙,居然能牵扯到国本之上。
对于国本,他们只知道东秦是以生产力为本,以人为本!
阿信当天就在日记中写下:到明国后的第二天,据顾问邱睿才所说,我们总共走过了三个县。三个县的情况都差不多,明国的富人似乎很富有,但穷人是很穷,有不少的乞丐和卖孩子的人!一路上没有看见什么先进的东西,也没有看见什么作坊,倒是见到了有农妇在家中纺纱。
可惜我们一直在马车中,不能亲自下去与明国百姓攀谈,否则定能知道更多的消息。不过从我们所见的情况分析,明国的穷苦百姓,应当对明国缺乏必要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若是能花上几两银子,就能让他们老老实实的跟着你走,甚至还会愿意帮着你,去打那些明国的官和有钱人……
…………
翌日,一行人再次出发,只是不久之后,车架就被堵在了路上。
过了一会后,阿信才知道,前头正在举行一场什么仪式。
他们远远看着,张三风掏出了一个望远镜,看了一会后,他将望远镜递给了阿信。
阿信看了一眼后,眉头就紧皱了起来。
这不是一场什么仪式,而是一次行刑,一个女子被捆在了木桩上。
就在一排奇怪的石门旁边,人群激愤之下,便是有人剥掉她的上衣。
然后两个壮汉,就用削尖的长木签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