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军心不定,羊城风云(2 / 3)

亲友牵扯上,希望了解一番,做些警告。

陈邦彦原是顺德龙山人,后他和父亲皆在县治所大良开馆讲经授徒,家自然也就搬到了县城。

陈邦彦虽然回来的突然,但他是岭南名士,在顺德县城更是大名人,因此一靠近县城就被不少乡亲认出来了,纷纷打招呼,陈邦彦都一一回应。

带他回到家中,家人见到自然颇为惊喜,很快全家人都汇聚一堂。

陈邦彦有一妻一妾,四子一女。

其中长子、次子皆已成年,女儿年方十五,另外两个儿子一個十二,一个十三。

因此见面后,除长子、次子,其余人很快被他挥退。

之后他便直问长子,“我家与丁抚台可有什么牵连?”

长子陈恭尹道:“除父亲得中同进士时丁抚台派人来慰问过,并没有什么牵连。”

陈邦彦点头道:“这便好。”

陈恭尹乃是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颇为聪慧,此时想到什么,不禁问:“父亲,那丁抚台可是要有祸事了?”

陈邦彦摇头,“为父只是不喜其为人而已。”末了又叮嘱,“这事你们切莫往外传。”

陈恭尹、陈馨尹对视了眼,一起应道:“儿子谨记。”

没多久,陈邦彦的几个门生也闻讯过来拜访。其中有后世历史上协助陈邦彦反清的主要部将马应房,还有岭南三大家的另一位屈大均。

如今屈大均才十六七岁,去年才中秀才,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后世历史上,屈大均继承陈邦彦遗志,跟随郑成功继续抗清。前半生三十几年奔走神州各地,联络仁人志士图谋复明,风雨无阻。

直到后来郑克塽降清,屈大均才归乡隐世,潜心研究学问。

此时空的屈大均自然不知其命运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因为屈大均十分聪慧,读书天赋不凡,在众弟子中又最年少,故而最得陈邦彦钟爱。

其他人拜访过陈邦彦后相继离去,他却留了下来,拿出一本《大明报》特刊,愁眉苦脸地向陈邦彦请教起来。

“老师,得知朝廷革新乡试,将分文理两科考试。当今圣上又重视理科,曾在《大明报》上说我大明极缺理科人才,鼓励我辈学习理科。

这《大明报》特刊出来后,弟子便买来一本,想着响应圣上号召,学习理科。

结果却发现,这上面所载理科学问都相当深奥,弟子学习起来很是吃力。

起初弟子并没有当一回事,只认为其他人学起来多半比我更慢。

可后来与人交流所学理科学问,才发现弟子在理科上的天赋竟然连平庸之辈都不如。

事到如今,弟子亦不知该继续苦心钻研理科学问,还是继续以前的学问,日后去考文科了。”

陈邦彦看屈大均将那特刊递到桌上,大有一副当场请教的意思,不禁苦笑。

他在南京虽然因见识更广,对理科知识了解得多一些,可实际在此道天赋也是平平。

想了想,他对屈大均道:“你若在理科真没有天赋,就不要钻牛角尖。学好以前的学问,一样可以参加科举,为官报国。”

听陈邦彦如此说,完全没有打开那特刊的意思,屈大均眨了眨眼,这才道:“弟子明白了。”

···

两日后,陈邦彦就回到了广州城。

到了城门口,就发现气氛不对——城门居然戒严了。

于是他也不进城了,直接回军营找李定国,这才知道。丁魁楚弄权渎职、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已经被锦衣卫南镇抚司及都察院的人拿下了,如今城中正在缉拿其同党。

同时,城外各广东官军营地也是气氛紧张,李定国大营中边防军将士更是做好了随时出动的准备。

见此,有所猜测的陈邦彦不禁吸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