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独一无二的《永乐大典》(2 / 4)

封闭。

但也不是随便出入,外来人得有里面的来接,出去的话,也要等休息时间。

众人穿过院落,向着大门走去。

陈子龙听到人声喧嚣,好奇地转头观瞧,便看见一群人围着个又大又厚重的木头架子,有喊号子的,有转绞盘的,好象在干什么活儿。

徐孚远笑着解说道“这是在搞起重机的试验,看起来又有进步,只需两三个人转动绞盘了。”

利用动滑轮来提升重物,古代就有,但真正应用的却是不多。朱由校认为应该发展起来,用在码头和货栈,节省很多人力,效率也更高。

陈子龙面露讶色,一块巨石被两三个人转动绞盘缓缓提升,令人震惊。

“马上就要开始制造带轮子能移动的龙门吊呢!”夏允彝颇有得色地说道“用在码头上,一下子提起搬运数千斤货物也不成问题。”

“沈兄画的简易图纸。”王季重笑了笑,说道“他倒是会偷懒,随便画个图,大家就要反复试验。”

“但肯定没有大的问题。”徐孚远摇了摇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总有独出心裁的想法,可又不是胡来,真是甚为奇怪。”

陈子龙愣了一下,转头看着徐孚远,心中惊疑。怎么这话听起来跟恩师讲的如出一辙,奇哉怪哉!

…………………………

皇帝亲自指点,肯定事半功倍,但他更希望培养出大明的科学家。

而四轮马车、动滑轮起重机等机械也不急迫,画图、计算、制造、改进,直到实用,一系列操作下来,岂不是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如果他看到文生卷起袖子转绞盘,吆五喝六地指挥,面红耳赤地争论,肯定欣慰不已,终于把读圣贤书的家伙弄成神经病了。

况且,哪怕是微小的改变,积累起来也将形成巨大的影响。

尽管朱由校崇拜科学,但却不意味着他要抛弃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皇帝暂时不修三大殿,手头紧是一方面,但要挤出来资金,还是能做到的。可他觉得有更重要的工作,比修三大殿的门面功夫更要紧。

在后世,曾有一本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巨著,却惨遭浩劫,最后两万余卷仅存八百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没错,这便是永乐年间编纂,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的巨著《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等,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若论篇幅和全面,经过大删特删的《四库全书》,完全不能和《永乐大典》相比。

但就是这样一本宏篇巨著,却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时,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

《永乐大典》从编纂成功后,原稿一直存放在南京文渊阁,后毁于大火。朱棣迁都北京后,正本一直放在明朝皇宫中的文楼(今北京故宫午门的东角楼)。

这是一部珍贵的史书,明朝皇帝都非常重视,嘉靖皇帝就非常喜爱。三大殿遭火烧毁时,幸得抢救及时,正本遂得不毁。

但嘉靖皇帝开始担心,为了保险起见,“复制”一部《永乐大典》的工作正式开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的第二年才抄录完成。

可副本有了,正本却失踪了。后世经过研究,猜测是自私的嘉靖皇帝把正本陪葬,自己偷着看去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永乐大典》还是一套,尽管是副本,可称为孤本也不为过。除非朱由校去把永陵刨了,把正本再抢出来。

刨坟掘墓是绝对不可能的,朱由校再怎么是穿越者,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还真不敢这么干。

太不保险了,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