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困难与机遇(三)。(9 / 12)

重生之似水流年 苍山月 16005 字 6个月前

常的嘛!

至于为什么是屿进,有什么其它关系也不用去揣测了。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总之,这样的公司结构诞生了,香港畅想负责代理业务,京城畅想负责制造业务。

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94年,香港畅想谋求港股上市之前,然后柳纪向的绝世商才又来了。

为了满足上市条件,香港畅想的三家股东要进行一轮增资扩股。

(这也是王振东为什么上赶着齐磊入股新浪的原因,他现在就差这步增资扩股这个条件没满足。)

但是,三家股东之中,技术转让公司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打算继续维持在香港畅想的股权占比,也就不打算增资了。

屿进公司声称没钱,没有能力增资。

而这个时候,京城畅想手里却筹集了170万美元,大概就是1亿RMB,打算注入香港畅想。

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当时香港畅想的资产来计算,这一个亿注进去,京城畅想的持股比例将从....%,爆增到90%以上,另外两家就彻底被边缘化了。

于是,柳纪向本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讲义气,以及符合当时国资改革,混合持资的原则,把京城畅想搞来的这170万美元借了550万给屿进公司。

让屿进拿着京城畅想的钱,去增持香港畅想。

毕竟之前用了人家的准入许可和进口渠道嘛,不能扔下屿进。

最后的股权比例是,“京城畅想持股5.%;屿进公司持股4.%;技术转让公司因为没有增资,变成了.4%。”

再然后,柳奇才更骚的操作来了。

香港畅想上市之后,不但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跌成渣渣了,代理生意做的一天不如一天。

到了97年,每股跌到只剩0.9港元一股,两毛九....垃圾中的战斗机!

按这个市值,屿进公司持有那4.%就都卖了,也无法偿还借京城畅想那550万美元的增资资金。

香港畅想这时候就是一个空壳子了。

而与之相反的,京城畅想因为电脑业务的蒸蒸日上,已经是国内第一了,赚的盆满钵满。

PC业务也成了畅想最核心的业务,没有之一。

柳纪向一看,这不行啊,香港畅想再不救就凉透了!

于是,柳纪向又来了一波大势所驱、仗义疏财、神来之笔、经天纬地,而且看上去很合理的骚操作。

他把京城畅想的电脑业务及资产剥离出来,注入到香港畅想.....续命!

只是实在想不通,一个代理业务、为了许可证和批文而存在的公司,怎么就舍不得呢?屿进公司的情义也是够大的,怎么就扔不下呢?

当然,也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反正这一波操作下来,香港畅想原地复活,立地成圣。

只不过,京城畅想变成了没有实体业务的投资公司,而香港畅想却活了。

不?

??,有实体业务!

前几年,柳纪向看准方向,投资了一波房地产,名副其实计研所旗下的房地产公司。

到了这个时候,香港畅想,也就是实体的畅想集团,股权比例是:畅想控股(京城畅想)70%多,技术集团%不到,屿进公司0%多。

经过两三年的二级市场稀释,还有畅想投资,主动减持,到000年,大概是畅想投资40%多的股份,屿进0%不到,剩下都是小股东。

这就是畅想集团的股权分配。

别急,还没完,畅想集团的大股东是畅想控股。

畅想控股的股权还没收割…不!操作完呢!

其实直到97年,畅想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