眯了眯。
矍铄大爷也是眼睛一亮,但并没有做声,他一直就是秉持了刚来的时候所说,只是听不发言。
大高个道:“自动驾驶技术肯定是我们国家想要大力发展的,曹深你有没有计算过,做出全国主要道路的高精度地图需要多少成本?”
曹深:我能说只用了五百块么……
“计算过!”曹深喝了口茶继续道:
“adas 级别高精度地图精度大约在 50级别,高精度地图精度大约在 10级别。
因此,我们必须有专业的高精地图测绘车。
一辆标配车,需要三个360度全景摄像头,一个前置工业摄像头。
两个旋转式激光雷达用来扫描周围90米范围内每个目标上的70万个点。
激光雷达虽然精度高但波长远小于毫米波雷达,相较于毫米波雷达轻松超过200米的探测距离,激光雷达性能很难达到150米。
而且遇到特殊天气,如雾霾、大雨等激光雷达失效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我们的采集车还会配备两个毫米波雷达,尤其对于高速公路跟车的情景,毫米波雷达能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还有计算间距的陀螺仪和gps系统,车内还至少配置1tb的硬盘用于存储数据,以及一台运行分析软件的电脑。
还有一些温度、湿度传感器这样的。
总的下来,一台专业测绘车的造价在一千万左右。
国内主道如果都跑下来并且满足更新要求,我们计算过至少需要十辆车。
当然,我们自己的车采集下来的数据也只能作为整个高精度地图的‘基底’。
后续还需要大量的‘众包’采集,对地图进行完善,尤其是满足更新需求。
在‘众包’采集方面,我们会降低设备要求,装备用百元级的摄像头和千元级的毫米波雷达来完成。
只有低成本才能有更多的众包力量,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当然,这样低成本回传的数据肯定是扫描精度较差的,这就对我们后期的算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于众包的车辆,当然是越多越好,我们除了支付他们设备和设备安装成本外,每一份数据也会支付相应的酬劳。
算下来应该整个成本和我们专业车这边差不多,甚至可能还要高一点,毕竟数量大。
不过,这还只是前期的数据采集工作。
对于高精地图制作来说,后期的维护更新才是核心竞争点。
高精度地图动态与静态信息并存的特性决定了后期的更新维护会占据更大的工作量。
根据博世在 2007年提出的定义,无人驾驶时代所需要的局部动态地图数据依据更新频率可以划分为四类:
永久静态数据,更新频率为1个月,
半永久动态数据,更新频率为1小时,
半动态数据,更新频率为1分钟,
动态数据,更新频率为1秒。
与当前普通的电子导航地图更新频率为一到两个月相比,高精地图的更新频率算是极高了,难度自然也是极大。
这对我们来说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作。
不过系深科技目前运转得还不错,这部分的成本我们是可以负担的,请领导们放心。”
大高个和善的点点头:
“看来曹总为了做自动驾驶,真的是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啊,很好!
也愿意为国家技术的进步大力投入,不错不错。”
在大高个看来,自动驾驶这事儿毕竟真的是任重道远。
做不出来,钱和精力都打了水漂。
这种事儿,若非是拿了国家的大笔投入,一般公司都不愿意干。
但大高个不知道的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