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的封建部队,一般情况下,战损10部队就崩溃了,那是因为辅兵和后勤的运粮兵都算进去了。
就算是精锐,也承受不了30以上的伤亡,现代的美军条例里,都把杀伤敌军30认做“歼灭”。
能够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人,还高呼“向我开炮”的英雄部队,只能出现在伟人亲自教导的,有组织、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民军队里。
然而世事无绝对,奥地利军队在普法尔茨的暴行让赛普这些部下内心充满了仇恨,他们不是来打仗的,是来报仇拼命的。
士兵们嘴里念着逝去亲人的名字,噙着眼泪,一枪一枪地刺出,已经忘记了战斗的目的,进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成了机械运动的杀人机器。
德意志诸邦国在这场以宗教为名的战争中损失惨重,男丁的损失达到50,积累了相当多的仇恨。
只不过腓特烈五世手下的贵族们怕死,并不能利用这种仇恨,领头儿的一逃跑,士兵们只能跟着溃散。
如今终于有一位新出炉的贵族领主大人没有逃跑,站在他们身后,领着他们跟奥地利匪徒拼命,士兵们积累的怨恨一瞬间爆发了出来,这是个不死不休的局面。
兵法中所谓哀兵必胜,上下同欲者胜,基本就是赛普部队现在这个情况。
奥地利掷弹兵们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被认作奥地利的精兵,享受了超高的军饷,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华伦斯坦大帅直属,在军中一直是被羡慕的对象。
一路攻城拔寨,也确认了他们战力高超的评价。这样的精锐,是十七世纪少数有荣誉感的职业军人。
但是华大帅在最后的决战中,处于谨慎的目的,把他们当成了预备队,并没有派他们出战。
那些不发军饷,靠抢劫充军资的雇佣兵们,对此颇有微词,我们这些苦哈哈在前面拼命,你们这享受高级待遇的倒是拿着厚饷躲在后面,你们真的是“精兵”么?也就那么回事儿。
风言风语听多了,这些勇士们怒不可遏,军中倒是多了不少打架的事件。然而对此华大帅不置可否,认为加强这些近卫们的怒气和荣誉感有助于增加战斗力。
即使在古代,有荣誉感的亲卫们,也是可以承受很高的伤亡比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倭国战国时期,上杉和武田的对决,双方的战损分别达到了74和88,也都没有崩溃,这也跟将领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有关。
华伦斯坦是比上杉和武田更加有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的名将,当然更能激起近卫们的效忠。
如今掷弹兵勇士们以八百对五百,身后就是军旗和华大帅,要是还风色不对就逃跑,以后在军中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因此掷弹勇士们虽然兵刃和战法处于劣势,却也奋勇作战,不怕牺牲,这一场战斗就打成了不死不休的肉搏战。没有一方率先撤退。
赛普的部下战法先进,兵刃趁手,但连续作战,有些疲惫了,全靠精神支撑。掷弹兵们兵刃不敌,各自为战,这仗打得憋屈,虽然数量不断减少,但体力充沛,反而越战越勇。
华伦斯坦站在阵后观战,身后是炮兵和炮兵的护卫营。再身后是帅帐和军旗。这个时候,奥地利大军东西两侧的部队到位,北面是二百多支援营的骑兵部队,已经对赛普部队形成了合围。
仗打成了这个样子,交战的双方混在一起拼命,眼看掷弹营处于下风,下属就请示华大帅要不要派兵去支援掷弹营。
华大帅摆摆手,“这是勇士之间的对决,你们不要插手。”
华大帅的回答充满了中世纪的英雄气概,属下崇拜地退下去了。
其实华伦斯坦哪里是那么教条的老顽固,他是有苦说不出。
双方混在一起肉搏,炮兵已经失去了出手的机会,火枪兵也不能敌我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