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维也纳(2 / 3)

沿多瑙河移动,1108年它驻扎在新堡修道院,1150年驻扎在维也纳。利奥波德五世用部分来路不正的财富来建设维也纳,包括修筑一条阔气的新城墙。

1192年施蒂里亚并入奥地利后,维也纳同威尼斯的接触增加了,而且来自埃尔茨山,欧洲最大的铁矿之一的巨额的收入也流入奥地利公爵的金库,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维也纳的商业地位。

好像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还有十多年就会挂了。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继位,但是他却没有他父亲利奥波德六世的那种外交和政治手段。

腓特烈二世对如何管理领地上的新势力准备不足,不管这些新势力是宗教机构、市政还是新的“协理人”贵族。至于协调同自己同邻的大地主或皇帝腓特烈二世之间的关系,那就更不消说了。

以后的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在位早年是个政治动荡的时期,其间发生了贵族叛乱,皇帝还一度禠夺公爵的头衔,直到皇帝因为意大利的局势而分心时,公爵才重新掌控了自己叛乱的领地。蒙古人人侵东欧(但没有入侵奥地利)皇帝与教皇冲突的再起使得公爵腓特烈二世得以控制自己的领地,而且皇帝和教皇都争相向他献殷勤。

从这卡尔曼也看得出,在这个跟人吃人差不多的中世纪。想要一直很好的生存下去和不想让别的势力欺负自己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实力。

自己的这一次选择并没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一定还要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些同样都很重要。

卡尔曼前世来过欧洲几次,到过奥地利维也纳,去过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所以对于维也纳这座城市他并不陌生,但是对现在的维也纳陌生。起码后世一些有名的建筑,现在看都看不到。

现在的维也纳还是个小城,这里进城的时候还要经过一段城墙。地面上的路也还是泥路。幸好这些天没有下雨,不然卡尔曼估计自己一行人都会像小时候在泥巴地里打了一场架似的。

牧首贝特霍尔德带领着队伍向一座教堂前进。对于这位天主教牧首来说,相比贵族的城堡,城市里的教堂却会成为他的第一选择。

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

卡尔曼看到这座教堂的时候心里还有些莫名的情绪。这座教堂他当然见过,不过并不只是现在。而是八九百年后。站在这座教堂面前的时候,心里的这种感觉很奇怪,说不上来。就像是自己亲眼见证了这座教堂的兴起和落幕似的。

当然,现在的斯蒂芬大教堂还没有那个高高的南塔。毕竟哈布斯家族的那位鲁道夫跟卡尔曼差不多大,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了。

卡尔曼带着脱里跟在舅舅贝特霍尔德牧首的身后,看着他和教堂的教士们在谈笑风生。不是卡尔曼不想知道他们聊啥,关键的问题是要卡尔曼听得懂。

现在的时期,文字和教育并没有在欧洲传播的很广。有人说欧洲没有历史,欧洲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日耳曼人的迁移史。这话虽然说的很绝对,但是也不完全错误。起码我们不能说地中海周围的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吧。

所以相较于地中海沿岸,欧洲中部的这些地方,语言和文字并不统一。说的话就像卡尔曼小时候在老家似的,一村一个音。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有个笑话是说,一个领主写信给另外一个领主。结果接到信的这个领主看不懂那个写信人的字,他不认识这种文字,最后没办法,只好去自己领地里的修道院问了好几位修士才搞明白,这是拉丁文。

从这个笑话就明白了,这个时期的一些领主,他们的文化水平真实的情况。

所以,卡尔曼就这样干瞪着眼看着他们在一旁聊天。

索性卡尔曼也让脱里派出一位侍卫,把怀中的信让侍卫送进那位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的城堡里。等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