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臣,安全是第一的。
负责通报传讯的哨船,乃至商人的商船,或许可以顶着有台风风险的季节出航,但李素诸葛亮绝对不可以。
诸葛亮本人暂时回不来,也不代表扶桑和中原的消息中断,
一番拖延沟通之后,李素总算得知,诸葛亮会在今年台风季确保结束后,回航中原,到时候会第一时间来雒阳述职、并领受新的任命。
李素算了算,诸葛亮应该还能赶上冬季农闲时节,以及明年一整年的工期,也就放心了。
同时,李素也在得到诸葛亮的确切回复后,第一时间去见了刘备,把情况私下里说了一下,想让刘备也有个心理准备,看看对诸葛亮的官职安排要不要最后做个调整。
诸葛亮今年回来,也已经三十周岁了,按照原先说好的规划,怎么也能位列三公级别。
不过,朝廷这些年随着渐渐深化官制改革,三公的礼仪性待遇性属性也越来越强,实际政务更多分到了尚书令、侍中和各部卿之间,上面直接对大权独揽的丞相负责。
之前李素不在,这种情况还好一点,三公中部分职位,偶尔可以临时代理丞相,今年李素亲自恢复掌权后,三公的重新退让势不可免。
所以,刘备原本给诸葛亮的规划,是这次回中原后,攒够了三年的青徐地方治理经历、三年的三韩扶桑安抚资历,可以直接升为侍中,跟尚书令荀攸基本平级了。
而之前的侍中沮授,毕竟是降臣,虽然也可以保留待遇,但将来更多只会扮演帮诸葛亮查漏补缺的角色,类似于对侍中这个职务的顾问、检查。
而且沮授毕竟年纪也大了,比荀攸那些人还老,历史上他官渡之战后就因为试图逃归袁营、被杀于乱军之中。
如今210年,沮授已经比原本的命运多活了十年,渐渐也出现了年老精力下降的问题,退居二线也没人会说什么。
不过,目前为止,“尚书令”和“侍中”的权力平级,也只是行政事实上的,两者的理论待遇还是有所不同。
主要问题是朝廷制度并没有规定“侍中”这个职务只许一人担当,是可以有多个侍中并存的。
所以,要名正言顺解决这个待遇问题之后,朝廷中枢的管制才能算是正式向原本后世的“三省六部制”转化。
这次,李素便打算趁热打铁,把这个名正言顺的问题解决了。
他向刘备建议,趁机把“侍中”数人中,选取一个正职,以西汉时原本地位较低的“中书令”为名,负责统筹整个朝廷中枢的行政执行部门。
这样尚书令管“行政法规订立”,中书令管“行政的实际实施”,名正言顺平级。
刘备一开始觉得挺别扭,主要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原本品秩级别不高,中间也废弃了一些年份了,现在重新拿回来,忽然把地位拔高,也怕大家依然有刻板印象、认知扭转不过来。
但李素分析道:当初“尚书令”刚刚设立的时候,品秩也不高,只是实权大,是从汉武帝开始、内外朝制度分离的特殊产物。如今经过三百年,随着内外朝重新统合,不也被视为“如同三公”了么?
所以,名分的东西,只要皇帝想改,还是可以轻易改的。
刘备这才采纳,表示秋收结束之后,专门找一次朝议,趁机把这个问题议了。
于是,等诸葛亮正式回国、完成述职后,他就会以三十岁之龄、成为大汉三兴后的第一位中书令。
未来十年,他的履历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非是在中书令和尚书令之间切换,把立法和行政的具体工作都彻底熟悉一下,以便将来接李素的班。
当然,最高的丞相之位,诸葛亮在李素退休之前,肯定是别想了,哪怕李素事实上把大部分工作丢给他干,他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