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后,袁术转身坐在御座上,难得诚恳地追问刚刚跟在身后的杨弘和阎象:
&esp;&esp;“事已至此,下一步该当如何?来都来了,如果确实得罪了天下诸侯,要不索性以为先帝报仇之功,称帝?”
&esp;&esp;杨弘、阎象闻言大惊。这时候要是称帝,那就完全只是过把瘾就死了,这是因为知道搞砸了,所以想要破罐子破摔,好歹不枉此生?
&esp;&esp;阎象艰难劝阻:“陛……主公,原先的计划不是如此的,就算天下诸侯相信了先帝是直接死于董承劫持之手,可我们毕竟不如原计划中那么干净。肯定会有诸侯说‘如果我们当时网开一面,放董承离开,先帝就不会死了’。
&esp;&esp;这样的为先帝报仇之功,怕是不足以支持称帝。而且天下强势的刘姓宗室还有不少,此刻倾覆汉室,必然被各方围攻。
&esp;&esp;还不如尽量想方设法诈称先帝被董承杀害之前,弥留之际曾留下口谕,以天子无后为由,传位给某个外镇宗室。或刘和,或刘备,或刘表。
&esp;&esp;如此,以如今各方诸侯之野心,没有被这个遗诏传位的那几方,肯定会宣扬此口谕遗诏为伪造,不予承认。但被这份遗诏传位的那一方,肯定会拉拢我们,跟其他拒不奉诏的那些诸侯厮杀。如此,我们才能逆境求存,得到发展。”
&esp;&esp;袁术眼前一亮:对啊,天下诸侯是否相信“先帝是董承杀的,他是给先帝报仇”,其实关键根本不是在于证据是否确凿。
&esp;&esp;证据是肯定不确凿的,都杀人灭口杀干净了,死无对证。
&esp;&esp;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诸侯们愿不愿意相信、相信了之后对他们有没有好处。只要愿意,目前这点遮羞布是够用的。
&esp;&esp;不过真要是用了这一手,也就意味着他袁术短期内是失去了代汉称帝的资格了。下次还得再找机会,再有重大的功业,让他有借口“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esp;&esp;罢了,先放弃称帝吧。
&esp;&esp;袁术拍板道:“一会儿卯时三刻,让还留在雒阳的群臣全部上朝,我以监国摄政,派公卿到刘备、袁绍处接触,看看他们谁肯接受‘先帝遗诏’,谁接诏的时候肯私下里许给我们的好处多,再正式给他们一份遗诏!”
&esp;&esp;……
&esp;&esp;因为信息传递的延误,各方诸侯都是在皇帝遇害后数日,才陆续得到这个劲爆的消息。
&esp;&esp;至于袁术的接触使者,因为不可能走六百里的加急,来得自然会更晚两三天。
&esp;&esp;以至于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才刚刚听说袁术起兵勤王,刚翻篇没一两天,皇帝就驾崩了——毕竟袁术起兵的消息也不用太加急,所以传递速度不如皇帝驾崩传得快,看起来就像接踵而至。
&esp;&esp;“袁术居然如此兵贵神速?打了三四天就把雒阳拿下了?还包括了从新城、伊阙关一路攻打过去的时间?这不可能吧?”
&esp;&esp;所有诸侯都惊讶于袁术明显超出了其水平的推进速度,随后便陷入对弑君的极端愤慨之中。不过好在袁术找了“董承挟君、未遂撕票”这个遮羞布,好歹能够稍微拖延几天时间。
&esp;&esp;于是乎,在袁术说“先帝留有口谕遗诏”的密使抵达之前,袁绍和刘备都已经分别召集高层幕僚,秘密讨论对待此事的态度——这种讨论的范围规模都很小,最多只有三四个顶级心腹谋士参与,因为毕竟话题太大逆不道了。
&esp;&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