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收兵之前把箭射得差不多用完,能攻破那是最好。这样运力也最划算,还省得用不完往回运。
……
“杀啊!杀光叛军,保卫家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相比之下,阳平关关墙之上的状态,非常热忱,士兵们虽然武艺不精,士气却极为高昂。
毕竟阳平关内的汉中腹地,武库规模远不是大散关可比的——当初李素建议刘备“精兵都留在成都平原和南中,练兵、以战练兵”,目的是节约粮食。
但练兵是不需要足额配置武器的,三个兵一套武器也能练,拿个木棍也能练。而武器本身又不需要吃粮食消耗补给品。所以为了缓解将来的战时运输压力,刘备在李素的统筹下,和平年代就已经陆续把大量未来北伐所需的武器储备在汉中。
董越樊稠这次来,可不是等于一脚踹到了一座“精兵不足但武器堆积如山”的军火库上了,内线守城作战还不用怕“打扫战场的机会落入敌军手中、导致武器装备被缴获”,所以当然是把好武器给农兵可劲儿用。
当然了,因为武器精良,所以阳平关之战时汉军也绝对不给西凉军到城墙根下收尸的机会,西凉兵任何时候敢靠近城墙都是无穷无尽的箭雨招呼。
要么汉军自己收尸掩埋,要么汉军在战斗稍稍停顿间歇的时候,从城头丢下大捆的稻草麦秸秆、然后丢火把引燃,焚烧尸体消毒也免得瘟疫流行。如此一来就彻底断绝了西凉军收尸捡精良装备的机会,贾诩在大散关时用过一次的收尸战术,董越和樊稠根本没法模仿。
刘备每天数次披挂全身铠甲、到关后视察战场、鼓舞部队,听取最新战况。
看着这几天的胜利,他此前因为五丈原几乎全军覆没而蒙上的阴霾,也终于一扫而空,开始变得每天能稍微喝得下一些酒解乏,脸上也常见笑容。
对外胜利总是最好的疗伤药,可以弥合内部的矛盾,也可以为统治者的偶尔失策遮羞。
刘备不止一次地在李素面前炫耀“我当初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咱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只要我军做好准备,来日再战必胜!”
而李素也很知道这一点,所以最近几天的守城战都没有亲自去一线指挥——反正守城又不需要多少智力值,死守硬拖就是了,那么好的捞功劳的机会,他这种不缺功劳的人凑什么热闹呢?就做好后勤调度、查漏补缺就行了。
不过,这种低调和分寸,却是让一些李素身边的嫡系心腹、尤其是战前担心阳平关守不住而赶来帮助的嫡系心腹,颇有一些郁闷。
又到了一天攻城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残阳如血,渐渐西沉。李素结束了一天的办公,准备离开署衙早早回他在沔阳县城的临时寓所歇息。不过,就在住处的门口,他被一个访客拦住了。
这个访客正是刚来汉中还不到十天的、年仅十三岁的学生诸葛亮。
刘备给张飞的求援信抵达的时候,张飞在犍为的南安县,而诸葛亮在成都,跟当郡丞的兄长一起见习一些蜀郡的种田内政。
听说汉中危急,而诸葛亮这一年来因为鼓捣李素交给他的那些“飞梭织锦机”、“水力缫丝车”等机械,又潜心研读李素教他的粗浅物理、机械知识,偶有所得,觉得自己改良了一种新式军械。所以诸葛亮就求了兄长,带了几十个李素侯府上的卫兵,快马赶来汉中献宝。
因为都是骑马赶路,而且是小股使者不用自己带粮食,路程又比张飞近几百里,所以诸葛亮一行来得比大部队快多了,在大散关刚刚被鲁肃放弃时,诸葛亮就已经进了南郑。
跟李素一见面,诸葛亮就少年心性地献宝了一个图纸,便是从蹶张弩改良而来的“元戎连弩”。
李素刚看到那玩意儿设计图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阿亮这厮……莫非被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