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贾让献《治河策》,包含三种治河方策,后也称为“贾让三策”。
上策是人工改道,黄河没有修筑大堤前,河水虽然漫流,但是河道宽阔,“左右游荡,宽缓而不迫”,春秋中期,开始筑堤时,堤距宽大则河水通畅,后来河道狭窄、堤线弯曲,发生洪水时泄流不畅,则常决口为患,所以贾让把人工改道立为上策。
中策是分流,上策能使黄河“宽缓而不迫”,分流后,被分走的洪水走分洪道,余下的洪水走原洪道。
下策是加高增厚原有堤防,原来的堤防堤距过于狭窄,且堤线弯曲多变,再这样的基础上,无论怎么加高增厚,洪水下泄不畅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是为下策。
到唐宋时期,政府治理黄河时便是依据“贾让三策”来治理河道,而下策因为方便快捷,见效快被用得最多,因此导致堤坝越修越高。
到了宋代,沈立在宋庆历八年(1148年),搜集治河史迹,古今利弊,撰著《河防通议》,记录了治理黄河的各种工程规章制度,把黄河的治理分为河议、制度、料例、功程、输运、算法六门,分别记述河道形势、河防水汛、泥沙土脉、河工结构、材料和计算方法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现在华国内阁也基本是按照《河防通议》和“贾让三策”的治理原则提出治理黄河的办法。
内阁大多趋向于选择贾让的中策,让黄河在数处分流,这是现在最适合华国的办法,技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又不会动用太大的人力物力。
不过宋杰知道这并不是治理黄河最终办法,后世有一句话叫治黄先治沙。
黄河的泥沙绝大多数来自于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因为人类的上千年的耕种破坏了植被,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实贾让提出的上策也不能算作是上策,真正解决黄河问题的上策是解决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问题。
而现在这个区域大部分在西夏境内,有一部分在金国境内,宋杰现在就是想要发动人力在此处植树造林,涵养水土也得先把金国和西夏拿下才行,但现在华国的实力又无法支撑这样做。
所以选择贾让的治黄之法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不过宋杰想了想又对内阁诸人说道“除了贾让之策外,诸位可还有其他办法,或是有懂得治水的人?”
宋杰知道,一旦开始投入对黄河的大规模治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将会是天文数字,甚至远远高于修建水泥路的投入。
因此在决定之前宋杰希望多方面征求意见,并寻找有经验之人。
“王上,据臣所知,大宋有一名叫周俊之人在建炎二年编撰了一本《河事集》,不知此人是否还在世,若是有他相助,治黄之事便又一大助力。”丁平说道。
“建炎二年?到现在都过了三十多年了,他是何方人士,在哪里做官?”宋杰问道。
“就是我山东东平府人,臣也是在读书的时候读过这本《河事集》,当时听闻这位周老早已辞官归隐,不知现在还是否在世。”丁平回答道。
“立刻派人去寻这位周老,若是不在了,看他是否有后代或是学生懂得治水,有的话就一并请来。”宋杰立马交代道。
“是,臣立马命人去办。”丁平说道。
“嗯……还有,关于治理之法,前人之法当然是要学习和借鉴的,不过我们也应当想出更有效的办法,我建议可在南台山附近找一处地方,修建一个模拟黄河流势的小河道,然后在其中倾注泥沙,水可从南台山水坝中用蒸汽机抽取。”
“我一直在天演论中其他卷中提到多用实验之法,治理黄河我们也可采用,人手可从京畿禁军和乡兵中抽调,试一试方才所提的几个著作中的所有方法和贾让的几个策略,看看哪一个最有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宋杰交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