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3 / 4)

以才会舍本逐末、吹毛求疵?我承认军纪要严明,但军法军纪并非是为了给手下人使绊子的。比如这上面最严重的一条是有贪污粮饷的嫌疑,单是‘嫌疑’两个字就证明证据不足。你要拿这么个无凭无据的东西去说那些江湖上弃暗投明的英雄们?”

说着,苏瑾瑶还故意把“弃暗投明”四个字咬得特别重。

古家军被暂时分裂

苏瑾瑶的意思很明显,古家军既然收下了这些山匪流寇,就应该有所包容,指引他们走向明路。

而不应该处处刁难,让他们觉得这一步走得憋屈。要是最后逼得他们匪气上来了,再来个明珠暗投,脱离了古家军去造反,可就得不偿失了。

古远达拧了拧眉头,虽然明白苏瑾瑶的意思,但还是立刻插嘴道:“二小姐这句话着实不对,既然是弃暗投明归顺了我古家军,那就要有个古家军的样子吧。军粮一斤一两都不能有差错。我身为这里的统领才更要为大局着想,不能让这样的小事就坏了军营里的风气。我治军严格,那是连主帅都点头承认的。我在古家军四十余年,从来没有把军营里的一分银子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这就是我的军威和骨气。”

古远达说的铿锵有力,似乎在说他特别有理是的。

苏瑾瑶听完就笑了,道:“老将官说的也有道理。可我自认为,古家可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位将官或是士兵吧。古家也从未要求过你们分毫必争吧?所以我觉得,越是这样的事情,越应该讲究一个公道,断然不应该先把‘贪污’的大帽子扣在自己人的头上,反而去包庇了外人。试想,若是那卖粮的人做了手脚,我们这些士兵不过是只会打仗、练兵的粗人,怎么能够提防这些奸商的小伎俩?再说,这次购粮,单单高粱就有六千五百斤入库。少了区区的三百斤而已,就算是每只袋子损耗了一把高粱,加在一起也不止三百斤了吧?话说回来,我们这些人可没有几个是账房先生出身,谁是能够带着算盘记账又能挥刀打仗的。”

苏瑾瑶倒不是说卖粮食的小贩就一定就都是坏人。但也不排除有些奸商就是喜欢动手脚,故意的缺斤少两。

再加上负责去收粮的那个人粗心大意,清点不准确,没有注意到有的粮食袋子斤两不足的问题。

毕竟他们都是山寨里出来的,从来都是路上吃饭靠抢的主儿。肯去买粮而不是抢粮就已经够节制了,又怎么可能在意哪袋子多了、哪袋子少了。

这些小事苏瑾瑶都是能够理解的,她觉得军营里几千人马吃饭、穿衣,也不可能每一笔帐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两位数。

所以,苏瑾瑶才会认定这个古远达确实是有意在刁难那些山寨收编的人。

再想想楚可凡说的话,她带着人在这里都处处受针对,可见这应该是个普遍现象。

至于楚可凡说这里其他人倒还和睦,对他们也好,应该客套话的成分多一点,不想跟苏瑾瑶抱怨说古家军太欺生吧。

想到这里,苏瑾瑶不由得觉得,自己有些对不起被她收服的山寨弟兄们了。

那些人本来是自由自在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大奸大恶之徒在当初苏瑾瑶打上山寨的时候就收拾干净了。

留下来的这些人真的是冲着苏瑾瑶正义的心情,他们也不愿意再做土匪了,才一心跟随苏瑾瑶的。

只是苏瑾瑶实在没有想到,爷爷当初同

意收编的意思是好的,发布的命令也是要宽容善待,却被这些将官曲解成这样。

想到这里,苏瑾瑶的气势也提了起来。她看向古远达的眼神也带着几分的凌厉和严肃了。

古远达的表情再次僵硬下来,显然他没有想到苏瑾瑶这么伶牙俐齿,而且还丝毫不给他面子。

其实,古家军中有人故意欺负那些收编的人,古远达是知道的,也是他这个将官所默许的。